宁夏易学研究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易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前瞻

2009-11-27 17:4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107| 评论: 0

()努力加强自身建设,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研究会章程。

一是研究会认真贯彻自治区社科联和民间社团管理局的工作部署,加强了常务理事会和全体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以及国家、自治区法律法规的学习,把握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此推动研究会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10年来,会员的活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会章程,学会和会员没有发生一起违纪违法行为。

二是积极参加自治区社科联和民间社团管理局组织召开的管理工作会议。认真组织会员学习会议文件,领会会议精神,自觉按照自治区民间社团管理局的要求做好学会各项工作,多次召开常务理事会议,探讨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开展易学研究及社会公益活动,把握学会工作的正确方向。并积极主动向自治区民间社团管理局和社科联定期汇报学会工作,自觉接受他们的指导,主动配合自治区民间社团管理局完成所布置的年检、审核等项工作,团结广大易学爱好者为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是加强对学会会员的管理,加强了与学会会员的联系,及时传达自治区民间社团管理局和社科联各种会议精神,要求党员会员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争当模范。另外,学会完善了有关规章制度,固定了值班人员和值班办法。及时吸收了部分文化素质高、政治品质好的同志加入学会,提高了学会的整体水平和人员素质。

各位领导、同志们,宁夏易学研究会虽然在成立后10年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广大会员和易学爱好者的要求还相差甚远,离我们应当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也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失误,如与会员和易学爱好者的联系不够,公开在我区及国内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不多,与其他学术团体交流也不够,易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形式不太活泼,群众的参与程度低等。在内部管理方面也有一些不当之处,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今后努力加以改进的。放眼未来,易学研究及实践的前景十分美好,易经永远具有旺盛不衰的生命力。我们将以此为动力,在今后的学会工作中不断开拓进取,取得更加喜人的成就。

二、对宁夏易学研究会今后工作的意见

(一)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责出力。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周易》和易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特别是其中“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念、阴阳变易的辩证思维,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及强烈的忧患意识,坚定的革新意识等,更是有着永恒的魅力,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周易》以“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命题,对天人整体的外延与内涵作了完整的表述。这个“道”可以分开来说,有天道、地道、人道,包括了自然与社会和谐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一是人际关系即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周易·彖传》所言“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表明万物的协调即“太和”,是一种高度理想化的宇宙整体和谐状态。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因阴阳交感而和谐有序,生生不息。人道“仁义”德行伦常与天道阴阳、地道柔刚贯通一体,天地人园成会通。此乃“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这里讲的“和平”是指各种事物和谐相处的情景,其意义是相当深刻的。现代社会,由于片面追求物质利益,争夺自然资源,占有和权力欲望澎胀,造成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对立和战争。《周易》“保合太和”的和合思想及上述“和而不同”的思想为解决当代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理念。

《周易》的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和谐。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中曾产生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周易》和谐思维对中国哲学、文化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这从中医学、中国传统艺术、建筑等方面得以生动体现。这种思维逐步积淀并强化为一种心理结构,表现为一种价值取向。这种观念陶铸了中华民族胸怀宽广、热爱和平、团结和睦的特殊品格。从个人的修养——身心平衡、健康,到齐家——家庭和睦,再到治国——长治久安,最终达到平天下——“协和万邦”。从人际关系看,实际上关注的是社会整体的稳定、和谐,有助于社会各方面力量和因素的协调、凝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从国际关系、民族关系看,实际上关注的是睦邻敦友,世界和平,这有利于全人类团结进步。

我们宁夏易学研究会的全体同仁,都要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促进易学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为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尽责出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进一步加强对《易经》“经”、“传”的研究,积极促进中西文化和哲学的会通工作。

《周易》是中国文化宝库中最为古老的典籍,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易经》,即华夏文明始祖伏羲所画八卦、殷末周初文王所演六十四卦及所作卦爻辞;二是《易传》即战国中晚期孔门后学解说《易经》所撰十篇文章即“十翼”。自古以来,《周易》被视为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源头活水。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之所以重视周易系统的典籍,是因其中蕴涵着人类独特的思维方式。易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关于探讨事物变化的法则或规律并控制事物变化过程的理论,其中蕴含辩证思想、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科技思维,以及多元互补、和谐共处、忧患意识等。西方的有识之士将《周易》译为“变化的书”。正是易学谈事物变化具有中国和东方文化特色,包括对哲学、宗教、政治、伦理、科技、艺术等影响深远,并涉及到欧洲近代文明。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就应该对周易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要加强对《周易》“经”和“传”的一体化研究,加强易学史的研究,深入挖掘《周易》“经”、“传”的本质内蕴。《周易》“经”、“传”之间是一种解释学关系,围绕《易经》和《易传》文本而形成的考据、诠释和阐发,构成“易学”系统。其中包括不同的诠释系统,如象数派与义理派之分野。在中西文化的相遇和对话中,易学本身得到了双向解释的历史机会和可能性。这种机会一方面使中西文化会通成为易学一个不可或缺的层面,另一方面也使易学成为中西文化会通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会通,顾名思议,乃是指两种异质文化的相遇和融合。当今世界呈现出多元文化和多元文明并存发展的态势,古老而又伟大的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屈指可数的几大文明之一,成为世界文明中的重要一元。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人对中华文化复兴的企盼变得越来越迫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打破西方的强势话语,使易学在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凸现出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并重新焕发出它灿烂的光芒,这毋庸置疑地成了我们当代易学研究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作为中国文化“全息元”的《周易》,浓缩并沉淀着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及其特有的方式。《周易》的象式思维不同于西方的抽象思维,它是象征性的思维。言、意、象之关系蕴含着象征意义上的符号结构。17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茨通过西方传教士的著作接触到中国的周易思想,惊奇地发现他所建立的数学“二进制”同周易八卦图之间具有契合关系,这无疑意味着《周易》科学维度的真实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所谓“科学易”的滥觞。从科学的角度阐释易学,应该说有其内在的可能性。

 


路过

鲜花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宁夏易学研究会 ( 宁ICP备19001082号 )

GMT+8, 2025-5-2 17:21 , Processed in 0.02722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