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易学研究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宁夏易学研究会 首页 易学研究 查看内容

宏扬国学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09-12-11 00:08| 发布者: lt862| 查看: 6758| 评论: 0|原作者: 韩长征|来自: 《易学研究集成》

韩长征

国学,即中国的传统文化。“国学”概念的最初提出之时,既有抵制西方先进文化的意图,也有弘扬本国文化,挺立民族文化脊梁的时代意义;而近年的国学热,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反映,也是民族文化自信力增强的表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对于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一、国学·儒、道与周易经典

国学的内核是中华民族精神。国学的功能在今天是参与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增强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国学不限于儒学。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在国学复兴中是首要的,但同时也应当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合流与互补的本质,包括道释两家在内的思想文化,同样是中国文化的有机成分,也都具有其自身特有的价值。

从价值取向方面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格局是表现为儒道互补。儒道互补主要是一种价值互补,儒道互补是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基本格局。儒家价值观的核心观念是仁义礼乐,道家价值观的核心观念是自然无为。此外,儒道价值取向的互补还表现为阳刚与阴柔、进取与退守、守常与尚变、重群体与重个体、强调等级与崇尚平等、肯定现实与超越现实、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等等之间的相异与互补。此外,儒家重在伦理道德哲学和社会政治哲学,道家重在自然宇宙哲学和生命主体哲学。儒道之间这种既相异又互补的关系,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取向的基本格局。也构成了中国思想当中的两条路向,两条大河,它气势磅礴、亘贯古今,二者既相反相成,又相得而益彰,在交融互设中维护着民族精神的平衡。这正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妙和深刻之处。佛学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现实人生的人文精神影响下,也日益铸就了入世化、人生化的品格,并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塑造,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中国古代儒、道、佛三家思想,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曾经作过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三家分别开不同的店,儒家开的是粮食店,解决人的精神饥饿问题;道家开的是药店,治疗心灵疾病;而佛家开的是百货商店,有钱没钱都可以进去逛逛。中国古人曾对三家在人生哲学方面的互补性也有过精辟的总结,提出“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儒释道三家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互补充,而不能互相取代。因此,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对弘扬国学来说至关重要。

但话说回来,易学和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有机体中最重要的部分,一个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大道之源”,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令其它传统学术难以匹敌。正如清代《四库全书》提要中所说:“易道广在,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以入《易》,《易》说至繁。”另一个是中华文明的主干中坚,儒学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一直以学术之正统身分和地位活跃于历代政治文化舞台中央,渗透于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传统文化如果没有了易学和儒学,也就没有了精髓和主体。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庆中曾在“《周易》在我们生活中”专题讲座中说:对于周易,大家一定要记住三句话:“《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周易》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哲学教科书;《周易》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居于核心的地位。”自汉代以来,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是经学。以儒学为代表的“国学”经典如“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等,都称为“经”,唐   宗年间,又将《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合为“十二经”,南宋时,又加上《孟子》,定型为儒家的“十三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而《周易》则被尊为“众经之首”。所以《周易》是处在了学术核心之核心的地位。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晚年喜易,他说:“假吾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老夫子把学习《周易》的目的,定位在学智慧,学习少犯错误“无大过”上面。也就是学习生活智慧和生命智慧两个层面。上个世纪90年代公布的长沙马王堆帛书《易传》,记载了孔子和其弟子论易之事。如《要》篇中有“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易》,我后其祝十矣,我观其往义耳”,以及“百占而七十当”的记述,证明了孔子学易、习易,体易的事实,证明了司马迁、班固所谓的“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绝非虚言,直接有力地驳斥了历史上那些怀疑性论断。帛书《易传》为我们弄清《周易》何以纳入儒家系统,成为贯通天人的宝典开启了新的视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从一开始就具有兼容并蓄、创造转化的学术精神。儒家一开始就和易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二者之间关系密切,它们所共同具有的开放精神和创新精神,在今天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情势下,还需要我们来继续发扬它。我们要对易学和儒学所具有的丰富思想文化资源进行反思,提炼和整合,以使其转活于现代,昌明于未来!

二、重振国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一,重振国学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实现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意义重大。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文化。重振国学,可以扭转一个时期以来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陌生与疏离,通过培养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来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国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不论大陆,还是香港、澳门、台湾都拥有同一部历史,同一种文化,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文字。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连接华人世界的文化之桥,血脉之桥,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对于提升国人道德水准,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意义重大。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完全可以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加以利用。

第三,对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国际影响的意义重大。当今时代,虽然文化多元化的要求已成为全球性的呼声。然而,现代社会的话语霸权,文化霸权同样存在。在与强势文化争夺中,放弃自身固有文化传统就意味着全盘西化,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优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振兴国学,不仅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世界各地的汉学家都在积极研究并加以利用,我们更没有丝毫道理不去继承、不去推动、不去发展。

第四,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共产主义在中国的生根发芽,提供了良好的精神环境。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先生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在《展望二十一世界》的对话中,就曾经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为共产主义在中国的生根发芽提供了良好的精神环境。他们说,“中国之所以比较容易接受共产主义,可能是中国人在传统上更具有合理主义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资源丰厚的文化,批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非但不会影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主导地位,而且还能够与之交融,促进并推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比如中国人天然所具有的“大同理想”、“天下观念”、“不患寡而患不均”等思想观念,就具有原始的朴素的、空想的社会主义色彩,使中国人能在心理上和情感上靠近与接受科学社会主义。也许可以这样说,今天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才能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唯变所适”、“与时偕行”,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当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易传》所高扬的“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思想,正是中国文化建设走向现代化,面向全球化的重要指导思想。亦即我们当前大力宣扬“与时俱进”思想的深刻意义所在。弘扬国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和谐。“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共美。如果将当今社会与世界最大的需求概括为两个字,那就是和谐。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呼吁共建和谐世界,双向互动,内外兼修,是中华文化深邃智慧的体现。

《易经·文言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应当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努力建设利国利民的和谐文化。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吸纳世界先进文化,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吞吐百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化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竭尽全力。

2008年4月12日

(此文为“弘扬国学文化经典暨第六次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路过

鲜花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宁夏易学研究会 ( 宁ICP备19001082号 )

GMT+8, 2025-5-2 08:10 , Processed in 0.04477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