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如何开启易学研究新篇章 王少英 (2025年8月11日)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已全方位渗透至各行各业,从医疗诊断到金融预测,从艺术创作到科学研究,AI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人类的知识版图。然而,当这项新兴技术遭遇源远流长的中华易学文化时,却呈现出独特的对话张力。作为千百年来植根于人民大众思想与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易学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融合了哲学思辨、宇宙观照与人生指引的文化体系。其核心方法——尤其是《周易》预测中强调的“象、数、理”三位一体的认知模式——如何与以数据驱动、算法为核心的AI技术相融合,既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前沿课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化命题。 一、AI技术运用到易学研究是一次革命性变革 易学研究的基石是浩瀚的文献,包括历代注疏、卦爻辞解读、象数推演等。传统研究模式下,学者皓首穷经,也难以遍览所有资料。AI技术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可以高效地完成文献的数字化、标引与知识图谱构建。 通过OCR技术将古籍转化为可检索的文本,再利用命名实体识别技术自动标记出文献中出现的卦名、爻位、人物、历史事件等关键信息,AI能够迅速建立起跨朝代、跨流派的易学知识库。研究者不再需要埋首于故纸堆,而是可以通过智能检索,瞬间厘清某个特定概念(如“孚”、“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义流变,或快速对比王弼的义理派与京房的象数派对同一卦象的阐释差异。这极大地解放了学者的精力,使其能更专注于高层次的思辨与创新。 二、超越人脑极限:卦象序列的模式挖掘与规律探寻 《周易》六十四卦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符号系统,卦与卦之间的变易规律是易学的核心。然而,卦象之间的转换关系错综复杂,仅凭人脑难以进行全局性的、大规模的模式分析。这正是“数”的层面与AI结合的关键点。 AI的机器学习算法,特别是无监督学习,能够在此大显身手。研究者可以将《周易》卦序、《焦氏易林》的4096种卦变,乃至历史上大量的占卜案例作为数据集,输入算法模型。AI能够不知疲倦地分析海量卦象序列,从中发现人眼难以察觉的统计规律、频繁模式或异常结构。例如,AI或许能揭示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某些卦象组合的出现具有显著相关性;或者从看似随机的占卜结果中,挖掘出潜在的、符合某种数学模型的演变路径。这种基于大数据的客观分析,可以为理解“变易”之道提供全新的、量化的视角,甚至可能挑战或补充传统成说。 三、智能推演与交互:从“象数”到“理”的个性化阐释 传统的占筮过程强调“观象玩辞”,通过“象”与“数”的推演,最终抵达“理”的领悟。AI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动态的、交互式的智能推演系统。用户输入问题或情境后,AI不仅可以模拟传统的揲蓍法或金钱卦法生成卦象(“数”),更能结合庞大的知识库对卦爻象征(“象”)进行多维度的关联与解读,并尝试推导出其中蕴含的哲理与决策建议(“理”)。 更为前沿的探索在于,AI可以融入上下文感知能力。系统可以记录用户多次咨询的历史,结合时间、地点等环境信息,使解读更具连贯性和个性化。例如,当用户就同一主题多次占问时,AI能分析其卦象的变化趋势,提供更具动态性和发展性的建议。当然,这绝非是要取代人的决策,而是作为一种“思维镜鉴”,通过提供多角度的、数据支撑的分析,帮助使用者进行更全面的思考,其最终目的仍是“谋及乃心”,启迪智慧。 四、理性之镜:保持审慎与人文关怀 在拥抱AI技术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审慎。易学的精髓在于其深刻的哲学内涵与人生智慧,它超越单纯的符号计算。AI的强大之处在于处理“是什么”的模式,却难以理解“为什么”的价值和意义。卦爻辞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阴阳相生相克的辩证思想,是任何算法都无法真正“领悟”的。 因此,AI在易学研究中的角色,应定位于一个极其强大的“辅助工具”而非“主宰”。它是一面理性的镜子,能够映照出数据层面的规律,但最终的诠释权、价值判断和创造性理解,必须牢牢掌握在具备人文素养的研究者手中。我们要警惕将易学彻底“科学化”、“数据化”的倾向,避免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生命体悟在冷冰冰的算法中流失。 AI技术与易学的融合,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不是用技术去“破解”玄学,而是借助最先进的工具,去重新发现和印证古老智慧中蕴含的普遍性与结构性。当算法的精确性与易学的模糊性相碰撞,当计算的力量服务于哲学的沉思,我们或许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节点上,既能以新的眼光审视传统,也能在古老的智慧中为技术时代寻找人文的罗盘。这不仅是研究方法的革新,更是一次文明对话的生动实践。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宁夏易学研究会
( 宁ICP备19001082号 )
GMT+8, 2025-10-11 15:28 , Processed in 0.02837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