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当代易学文化的领路人邵伟华、廖墨香先生 ——我为“南邵北廖”撰写并致悼词 王少英 (2024年10月17日)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易学同仁: 大家好!由华夏五千年环境科学研究院举办的“2024第五届中华周易大会暨第三届当代国学名人社会责任论坛”,今天在浙江金华兰溪市诸葛八卦村隆重举行。这次大会把会址选择放到“诸葛八卦村”召开,我以为可谓独具匠心、颇有创意。“八卦”是学易人最初认识的基础知识,在“八卦村”研讨易学文化,不仅让人们缅怀先哲圣贤开辟八卦,创立《周易》的不朽功绩,而且进一步领悟中华易学文化弥纶天地的智慧。 “人更三世、世历三古”。自上古伏羲画八卦,中古周文王演化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下古孔子作《易传》,“三圣”创立完成了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的瑰宝《易经》。《易经》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和预测未来的伟大智慧和博大精神的思想内涵,几千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无不产生重大的影响,被尊崇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并且深深地植根于人民大众之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核心元典。 然而曾几何时,这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典,却“明珠蒙尘”,被视为“封建迷信”遭封杀,研习易学文化的人被作为“扫黄打鬼”的对象受到打压。在那易学文化禁锢的年代,却有以唐明邦、邵伟华、廖墨香等先生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为传承、弘扬中华易学文化,不畏艰难险阻,以过人的胆识,将他们耕耘易海,研习易学的心得、感悟、学术成果撰写编著易学专著公诸于世,引领传播易学文化。特别是邵伟华先生,编写出版了《周易预测学》和《四柱预测学》两部传世之作,其印刷发行数量之大,遍及全国市场。廖墨香先生撰写的《周易预测学指南》易学开悟之作,面世后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深受中外人士好评。邵伟华、廖墨香先生,他们的著作如同久旱逢甘露,引领带动了全国易学文化的研习热潮和蓬勃发展。易学研究从地下转到地上,各地的易学组织和机构如雨后春笋竞相建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观念的不断改变,易学文化进入部分教科书,甚至2021年出现在高考试卷中,呈现出弘扬易学文化的大好局面。易学文化的春天到来,归根结底还要归功于党和国家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两位先生耕耘易海,他们卓越的学识水平和取得的学术成就,给研易人和后学以极大影响,被广大易学同仁称为“南邵北廖”。这无疑是易学界对两位先生高度的认可、敬重和拥戴。我与两位先生以易结缘,在长达三十余年的研易交往中,他们德艺双馨、德高望重,尤其不屈不挠致力于传承、弘扬中华易文化的精神令我钦佩。 2019年5月26日传来邵伟华先生逝世的噩耗,痛失好友,犹如五雷轰顶,使我陷入沉痛的哀思之中。紧接着,邵伟华治丧委员会李升涛先生打来电话,称他们经过反复斟酌议定,请我担任27日邵先生追悼会的主祭人并致悼词,且悼词由我撰写,并已为我订好机票,郑州机场有人接我。我意识到这是对我的抬举和厚爱,参加邵先生追悼会义不容辞。然彼时我处于两难之中,因为28日在北京召开的易学会议我是大会主席,显然两头兼顾,时间紧迫,不容懈怠。我顾不得吃晚饭,抓紧时间草拟悼词。我与邵先生志同道合,多年研易交往接触的情景彼时在我的脑海一幕幕浮现。邵伟华先生从事易学研究40余载,毕生致力于易学研究,不仅在理论研究方面有独到的建树,而且在实践应用方面堪称大家。他在相学、八卦、四柱、风水等方面有诸多创新和发展,著有不少翘楚之作。特别是1984年冬,他因准确预测原苏共总书记契尔年科必死于次年农历正月,以及用八卦准确预测地震等,他高超精湛的易学造诣赢得了社会及国内外易学界的赞誉和认可。而且是被载入党史《丰碑》的共产党员,并被授予“周易研究家、预测专家”称号。尤其在当今风水领域门派众多、学术混杂的情况下,邵伟华先生为风水学正本清源,从平原到山区、从内地到边疆、从国内到国外,多方实地考察。实践出真知,通过调查研究,亲身实践,写出了《风水规律学》,乃当今风水学的创新之作。为传承、弘扬易学文化,他多次携弟子参加祭拜伏羲大典,以缅怀圣人开启易文化之功德,不数典忘祖;逢易学大会必宣讲其研究、挖掘、创新易学之建树,传道受业,启迪后学。邵伟华先生不仅是位易学宗师,而且还是一位慈善家,数十年来他捐资革命老区建设和支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等,累计达三千多万元,可谓功莫大焉! 我以上述素材为框架,完成了邵伟华先生的悼词文稿。时值傍晚,急忙赶往银川机场赴郑州。到郑州机场即被连夜送往伊川。到伊川宾馆已是深夜。次日大早邵先生弟子张文开车送我到伊川殡仪馆,彼时殡仪馆已聚集了自发来自全国各地的易学同仁及邵先生亲朋好友六七百人,前来吊唁,为邵先生送行,挽幛花圈布满于殡仪馆大厅内外。追悼会开始,哀乐之后,我在庄严、肃穆、沉痛的氛围中宣读了悼念邵伟华先生的悼词。在与邵先生的家人握手慰问后,即匆忙赶赴郑州高铁站往北京易学会场。我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向与会易学同仁通报了邵先生逝世及追悼会的情况,全体参会人员沉浸在对邵先生的哀悼中。这几日我的手机不断收到易界名家易友的微信,称我是邵先生追悼会主祭人的不二人选,我撰写的悼词客观、公正,给邵伟华先生盖棺定论。 2024年5月28日,廖墨香先生弟子高晓隆电话讣告与我,其师父廖墨香先生谢世。此前我知道廖先生患病卧床不起,期间他弟子给我发短信,让我给先生去电话,我打电话过去问廖先生何事?他说没事只是想我。我感觉情况不好,但没料他“走”的如此之快。悲痛之下,我第二天即乘机飞往天津。廖墨香先生桃李满天下,我到天津其弟子、亲朋好友已有百余人到灵堂吊唁。廖先生治丧委员会定于六月一日上午在天津殡仪馆举行,岂料大家又公推我作为先生追悼会主祭人代表易学界致悼词。重任在肩,义不容辞,然时间紧迫,我只好躲在宾馆赶写悼词。好在李和会长随身携带电脑,帮我打印。 我与廖墨香先生结识三十年,对先生颇为熟悉了解,他德高望重,易界称之为易坛泰斗、一代宗师,可谓实至名归。他传承弘扬易学文化的功绩、热心公益事业、助人为乐的事迹,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加之先生弟子帮助提供相关资料,我在追悼会前完成了悼词文稿。 廖墨香先生的一生,是守护、传承、研究、弘扬中华易学文化的一生。他生于易医世家,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对易学文化造诣颇深。在《易经》明珠蒙尘时代,他冒着被打压的危险,出版了他撰写的《周易预测学指南》。该书面世后,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助推带动了全国易学文化的研究热潮。1994年先生又撰写了《周易与现代经济预测》专著,把易经智慧应用于经济社会实践。这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著作,对后续易学文化的实践应用和深入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94年廖先生在天津创建“天津墨香传统文化责任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在此基础上于1999年又成立了全国首家民营数学研究所,并因此受邀参加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大会上做题为《中国古代几个数学成就》主题发言,其论文被载入该会论文集史册中。 2019年廖墨香先生在过去创立的“北易”基础上,进而又筹建了“中国先秦史学会北易国学研究中心”,并于同年十月召开了颇具规模的“首届东方国学高峰论坛暨北易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这次大会全国各地包括来自港、澳、台的诸多专家、学者参会,学术研讨深入广泛,有力的推动了国学文化的发展,在国内外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2020年6月先生在家乡创建以先生名义和易学思想为导向的“易经八卦楼”,即“墨香国学文化园”。传播易学文化。该园占地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系全国首座以太极八卦造型的大型单体建筑。 廖墨香先生以毕生经历研究易学,成就卓著,谦虚豁達,厚德育人。他经常在国内外易学会议、论坛上,演讲易学真谛,强调易学是华夏祖先宝贵的文化遗产,易学是哲学、是科学、要继承、挖掘和发扬光大,不仅如此,他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积极寻求国家有关部门对易学文化的支持。 先生为传承弘扬易学文化殚精竭虑,注重挖掘、培养、发现易学人才。长期以来其学员弟子可谓桃李芬芳,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易经》后学和精英,在当今经济社会建设和民众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先生自身艰苦朴素、生活并不富裕,却经常扶危济困,积德行善、奉献公益事业。他为家乡建桥修路、兴办学校、帮困扶贫慷慨解囊;对易界学有所成、取得成就出版著作有困难的学者全力资助帮其出版。 廖墨香先生致力于国学、易学的研究数十年,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取得的成就,为诸多刊物发表和媒体报道,并且刊登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办的《百年潮》、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的《永葆先进铸辉煌》、国家日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国史研究编修馆学术评审部主编的《共和国拓荒者》、中共中央党史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功勋人物志》等刊物。 六月一日上午,廖先生追悼会在天津殡仪馆举行。前来吊唁为先生送行的易界同仁、亲朋好友300余人参加追悼会。我代表广大易学同仁在追悼会上宣读了这位当代弘扬中华易学文化取得巨大成就和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代宗师的祭文。 以上是我为邵伟华、廖墨香先生撰写和致悼词、为两位先生送行的实况。我所以写这篇文章,旨在让易学同仁铭记不忘两位先生以及传承、弘扬中华易学文化的先哲。中华易学文化今天能够重放异彩,与他们的引领、作出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们必将名垂青史,为世人敬仰、为易学同仁缅怀纪念。我坚信广大易学同仁会沿着他们开辟的当代易学之路擎旗奋进,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推加力!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宁夏易学研究会
( 宁ICP备19001082号 )
GMT+8, 2024-11-21 15:27 , Processed in 0.02074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