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一语,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每天都要反复使用多次,绝大多数人把它理解成对某件事已经明白或有所听闻。但“知道”一语的原意并非这么简单,它已被人们延用了两千多年,人们早已不再理会它的真正内函,偏离真谤亦愈来愈远。 “知道”,就是明白,知晓什么是“道”。从狭义上讲,“道”说是道理,道德。从广义上讲,道是宇宙的终极的物质,也是宇宙的总法则,是言行。偏离了这条准绳,就是不知道。 何谓“道”?《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与阳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两在要素。也就是说,宇宙间所有现象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的相互作用。有阴必有阳,有阳亦必有阴。阴阳交错往来,阴进阳退,阳显阴隐,义互作用,相反相成,相互依存,循环不已,无穷不尽。阴阳辩证即是《易经》的中心思想,是宇宙的永恒的法则,是人行的要谛,是天理,亦即人道。究明这一法则,就可以把握人生,立身处世,就会陆行不遇虎,入军不被甲兵。 圣人作《易》,乃以须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曰刚曰柔;立人之道,曰仁曰义,这三道之说,就是“天人之学”,也就是“天人合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不在运用这三道,但却毫无所知,亦无所察,真正“知道”的人是少之又少。 何谓阴阳? 凡属一切积极性事物则谓阳,如:男,刚,进,荣,升,福,贵,得,仁,胜,雄,热,天,争,明,显,生,盛,奇,合,利,动等。 凡属一切消极性的事物则谓阴,如:女,柔,退,辱,降,祸,失。卑败,雌,冷,地,让,暗,隐,死。衰,偶,分,敝,静等。 人们生活在这一阴一阳的交互作用和错综变化不已这中,几乎是所有的人都热衷于追求积极的一面而想远离那消极性的另一面,但事物的发展与变化总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因为阳刚中潜伏着阴柔,阴柔中包藏着阳刚。物极必反,暑尽寒来,阴阳交错。看过毛泽东所《矛盾论》《实践论》的人应该明白,矛盾包含在一切事物中。它指导我们的实践,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毛泽东肯定是一位精于《易经》的学者,从他率领红军北上占领“大休门”,命澎德怀攻占“开门”令林彪占据“生门”就可佐证。可见,知〈易〉,大可安邦定国,小可立命修身。 要说知道,就要明白什么是“道”。老子在《道德经》里说:“有物混成,先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一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认为在天地产生以前,就有一种叫道的物质,由“道”化生出混沌的气,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化生天地人,进而化生万物。万物皆内在的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使万物协调生长,管子曰:“道在天地之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虽远而不至极”。这说是说,道是惯穿于宇宙间万物的物质。它客观存在,但无形,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它无穷大又无穷小,是整个宇宙的基源质,是世界上一切现象的基础。老子这样描述“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说是说,道虽然没有具体形态,只是恍恍惚惚,可是在恍惚中又形象,又有实体,幽深之中有极为精微的东西。“道”是一种物质,能量,信息的混合体是万物之母的宇宙源,即整个宇宙的终极物质。这说明确告诉我们,整个宇宙是物质的,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是处在阴阳刚柔动静变化之中的。“道”虽然不可见,但又用之不竭,是万物的宗主,存在于上帝之先。《易经,彖辞》中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天地 ,万物化醇。天地阴阳刚柔动静变化的错综复杂, 交密,才是万物得以醇化,欣欣向荣,生生不息。这一天地阴阳交错,万物生成发展生生不息的道理,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貌岸然宇宙法则。继之善也,成之者性也。 一、知道首先是树立正确的世界和人生观 “道”字,乃首支配走之。首者,头也。首先也。走之,行为也。“道”,这个字,就是告诉人们凡事首先要用法则规范自己的言行。《易经》的中心思想说是阐明阴阳辩证的理论;世界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终极物质形式一道。世界是统一的整体,是相互联系的,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着。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矛盾性,矛盾的主体是道的本身,是道演化出了整个世蟓。我们应当效法宇宙精神,自强不息,努力进取,精进不懈,使自己在品德学识特别是修养上取得成就,将其能力施展于事业中,使人与物一并得到济助,促进社会发展,使人类文明趋向更高层次。这就是参天地的造化功能。古圣贤者曰:“志士不忧其身死,而忧其道之不行。”所以,有抱负的贤明志士,就应当体察天地生生不息的大德,是新又新,致力于伟大的事业,像甘霖般普施恩泽,造福于人类。这才是君子应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摈弃利已主义的人生观和悲观厌世的人世观。做一个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进步,仰不愧于天人,俯不怍于地人。像古之尧舜,今之中山。 二、“知道”就是要善待世间所发生的一切事物 世态在不断地变化,知道者就应当须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知变,应变,适变。《易经,彖辞》第一章就开宗明交的阐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易经》庄重的单阐述宇宙的自然法则,就是万物的行为规范。天地间有高低贵贱不同而杂然并陈。宇宙运行有一定的常规。由于万物的性向不同,同类聚合,自然形成不同的群体,彼此利害的调合与冲突,便产生了吉凶的现象。所谓吉凶,即得与失,成与败之象。作用于人便有亨贞悔吝,即产生忧愁与顾虑。事物在不断地变化,便产生前进与后退之象。天地间的这一阴一阳刚柔动静变化,天显示灾变与祥瑞,地显示险阻与平坦,人显示善恶与尊卑,这就是天、地、人的道理,即为“三极之道”。这说喻示我们:人有高低贵贱,就必有忠奸君小;事有吉凶祸福,则必有危安兴衰;天有风云突变,亦必有旱涝飓雹;地有崎岖壑坦,演变沦海桑田。总之,凡事阴阳对立,无时不变,变是绝对的。正如我国有句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河西;易涨易退大溪水,世事如棋局局新。还是毛泽东说得好,“人间正道是沦桑。”世间所有现象,都是因应变化,存在着因与果的必然性联系,就如苹果从树上落下,那是因为万引力;庆父何以其败名裂,那是因为多行不义必自毙。宇宙再大,怎也跳不出阴阳成相辅,五行生克制化。所以说,世间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合乎发展规律的。天之欲废,虽贵必贱;天欲兴之,虽贱必贵。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事,世界中万象,以俗眼观之,纷纷各异。以道眼观之,种种是常。能正确认识并善待客观事物,当遇到突变或身处逆境时,便不会怨天尤人,以致于回肠九转,乱了方寸。做为《易经》学者,遇事要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心处事,荣辱淡然,顺逆泰然。 三、“知道”就是善于处世 庄子曰:“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清金兰生〈格言兰壁、诗躬〉云:“贫贱是苦境,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民间有副对联写得好:“处世无奇惟忠惟恕;治道有方克勤克俭”。这几句话真可谓言简意赅,道出处出的真谤。《易经》中阐释了仁、义、礼、智、信、敬、诚、贞、顺等各项德性,是基于道德率和自然率一致的思想,崇尚阳的刚健正大,同时也一再提示阴的谦退静隐,兼备老子的柔弱虚静法则。清代一位叫惠栋的〈易〉学家说:“易道深,一言以蔽之,曰时中。”孔子作〈彖传〉言时者二十四卦,言中者三十五卦;〈象传〉言时者六卦,言中者三十八卦;子思作〈中庸〉,述孔子之言曰;“君子而时中。”孟子又曰:“孔子圣之时也,尧舜以来传传之法也。知时中之义,则易思过半矣。可见〈易经〉对时间的因素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是何等的重视。只有明天的之法,究阴阳之理,修性命之道,则进取退藏兼备;用以洗心研机,彰往察来,显微阐幽,于可尽生死之理,通幽明之故,最后就可达到心安理得,无忧无惧,到达知天乐命的境界。惟有认识宇宙精神,透彻阴阳刚柔动静变化原理的人才能达到这一步。君子立身处世,必须觉悟“乐天知命”;穷理尽性以至于“成及安命”的道理,这是修德修性的准则”。 在 《易经》的六十四卦中,几乎每一卦都以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谆谆告诫,提示我们人生在世必须时刻以谨慎恐惧心态处世,时进警惕适可而止的重要性,才能确保长久安泰。孟子说:“古之君子,其责已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得。”前人给我们提供了相当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供我们借鉴。如秦国的大将王翦,扫平六国,不秦始皇统一天下,其功无人可比,但他功成之行,得险而退,其子王贲其孙王离,三代名将,丰功而不骄才高而不恃,朝乾夕惕,福寿康宁而善终。同朝为官的大将蒙恬和得志便猖狂的丞相李斯只思进而不思退,却落了个腰斩的下场。还有越将范蠡,兴越灭吴之后富遂遁迹江湖,成为一代名贾。现在民间供奉的财神陶朱公是他,而和他有同样功劳的大夫文种落个自刎结局。所以《菜要谭》中神说:“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毕,尽毕则衰;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至。”“富贵易生祸端,忠厚谦恭无大患。”这些话掷地有声,不愧为处世格言。 《易经》最基本的东西是金木水火土和六亲制化。素有旺财不旺丁,财旺必克印及官旺必克兄之说。世人见利不见害,只想发大财,多赚钱,做高官,享厚禄,却不曾意识到这提与失的关系,若细心观察那些居显位和暴富的人,在他们的新属中必有人为之垫背,多数父或母早逝或同胞比劫罹难,要不说是妻不贤子不肖或者是有福而享受不了。这种自然现象决非巧合,而是五行的形冲克害,六亲生克制化的动态必然,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也不会把这种祸福因应变化联想起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道德经》第四十六章里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但那些钱财不积贪者忧,权势不优夸者悲的名利之人,根本不‘知道’甚至,嗤之以鼻。这不奇怪,老子在〈道德经〉四十一章里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若能明白这些道理,就近乎“知道”。司马懿诠注得好,他说:“道家忌盈满,只有损之则免祸。”对待财富,林则徐的话很有哲理。他说:“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可这话有谁能听得入耳呢。惟有知“道”者。 国家、社会的根基在家庭,家庭的基础为夫妇,夫妇的道理在家道,《易经》中曰:“家人,女正乎内,男正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可见,《易经》阐述的齐家治国立命安身的思想,主张夫妇应各自发挥本身的特质,善尽各自的本分。正家然后才能天下安定。《易经》的思想是家族主义,国家主义,进而是致力于世界和平,谋求人类共同福祉的世界大同主义。但今人,多数不“知道”,还有人把《易经》视为糟粕而抵触,当今离婚率创历史之新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道理观念的曲扭,道德滑坡是当今最大的失误。古人曰:“礼义乃国之本,失之则危矣。” 要说处世,历史上有一位不倒翁,他说是五代时的冯道。他在唐、晋、汉、周,四个朝代十三个皇帝朝中官为将相,自号长乐老,这世界史上也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有一首诗耐人寻味:“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阐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孔祥熙的家中有这们一副对联,是他祖父的家训:“学作几件吃亏事,以百年享有。存一点善念心田,使儿孙永耕道家的柔弱虚静,二者兼备,不悖于理。年世让一步为高,退一步即进一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已的根基。径路窄处让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与人尝。完名美节,不宜独任。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已,可以韬光养德。处世既不能流俗,亦不可标新六异;既不要讨人嫌,亦不可曲意媚人。尝闻“地之秽者多生物,而水至清者则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道德经〉二十八章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武;如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大凡恃才傲物争强好胜者,最终的结局多是可悲的。中外今古,鲜有不是,希特勒,拿破仑,齐恒公,石崇,就连秦始皇也同样,在位十六年,崩于沙邱,死后六妃殉葬,十个儿子斩首,十二个公主被肢解,其惨状目不忍睹,正如《道德经》所主:“强梁者,不得其死。” 身与名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而退,天之道也。人也间的事,心事皆有因应,凡事亦必有兆。“天若今其亡,必先今其狂;”“天欲福之,凡以微祸而儆之。”“天欲祸之,必以微福而骄之。”纵观历史,古往今来,善处世者,既知儆,亦戒骄。既知白,又守黑。既刚正,又柔弱。曾子曰三省吾身。聂荣臻说夹着尾巴做人,刚正莫过唐魏征,柔弱莫过娄师德。 学勿言高,胜吾者尚众;逆境勿怨,不如吾者尚众。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以遇,吾享吾道以通人。人不奈何我,天又能奈何我哉。〈观微子〉云:“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处人所不能处。”“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清金兰生如是说。 四、“知道”说是善于养生 古诗云:“邓通毫富范丹穷,运早甘罗晚太公。彭祖寿高颜命短,世人都在五行中。”彭祖何以寿高?答曰:一命二是善养生。在我佃,寿高的人并非彭祖一人,有资料证明,四川有一位名叫李庆远的中医大夫,他生于康熙18年(公元1675年)。他喜欢上山采药,为了疗治病,乐善好施,情绪安定,澹泊名利,逝于1935年,活了256岁。还有一位是北魏时代武陵开元寺的禅师,名叫慧昭,他行于梁武帝24年(公元526年)圆寂于唐宪宗元和11年(公元816年)。活了290岁。经历了梁、陈、隋、唐四个朝代二十一皇帝。更有甚者,据福建省永泰县志记载一位叫李俊的人,他生于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逝于元泰定帝元年(1324年)享年443岁。长寿人举不胜举,长寿家族也不乏其人。唐时寿张(今山东省东平县)张公艺九世同堂。无独有偶,传说乾隆下江南在济南府的长清县访问了“天下长一,长者不言其寿,但见皓首和孙数百人聚于一厅,令乾隆皇帝大为吃惊,自身为九五之尊还远不如一布衣老叟。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证实,山东长清县确有长寿村,那里百岁以上老人比比皆是。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传统文化,民族美德,儒道思想,乃是长寿的根本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和长寿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气候条件仅占8%。医疗条件只占7%。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中医理论所讲的百病皆生于气,万病皆源于心是完全正确的。医学界一致认为人的心理过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每个人的心理过程又取决于世界观和道理观。我国古代养生家嵇康写道:“精神之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内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而国乱于下也。”他把精神比做国君,形体比做国家,国君昏庸无道,国家必定混乱不堪。一个人若心理不健康,势必导致生理机制失衡。我国著名的病理学家杜博斯教授说:“最健康的人是那些在婚姻,家庭以及工作都能胜任,精神愉快,充满如意和满足情绪的人。如果婚姻受到挫折,在人际关系摆脱不了烦恼,包袱重重,那么他就有许多患病的机会。”概括以上二人的说法,简言之,养生先要明道理,明道理莫如做道理,做道理基于性善观。即孔孟所教化的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忠恕心、和蔼心,和忍耐心。说到底,都离不开《易经》所阐述的礼、义、仁、智、信、敬、诚、贞、顺等各贡德性,总之,是基于道德率和自然率一致的思想上。崇沿阳刚正大,又要兼退,体现《易经》的阴阳刚柔动静并存。这才是养生修命的大道。 索享礼义美誉和善于养生的东瀛,自古就,宗尚孔孟之道,《中庸》,《论语》是为政者的必修课,他们总结出健康十训:一,少荤多素。二少多醋。三,少糖多果。四,少衣多沐。五,少吃多嚼。六,少说多做。八,少欲多助。九,化忧为悦。十,常笑勿怒。这十训符合老祖宗的教诲:“志以淡泊明,节从肥甘丧。”所以,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居世界之首。这养生十训可以说是他们对中国《易经》的具体领悟和运用,但却折射出一个怪现象。外国人学中国,中国人学老外。 程子教人以静,朱子教人以敬,静者心不妄动之谓也。敬者心常惺惺之谓也。静能延寿,敬能日强。不学之功在是,养生之道亦在是,静敬之益大哉。古人说:“食禄原有定数,勤劳节俭可久延。淡中交耐久,静里寿延长。”这就是对道的的粗浅诠释。让我们在究明〈易经〉思想的同时,逐渐参悟“道”的内涵。大道至简,一方以蔽之,曰“时中”。 〈易经〉是祖先给留给我们宝贵财富,是察天地之理,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明人生之变,控宇宙之律,定行为之规范的经。与〈老子〉、〈庄子〉合称三玄。是哲理性极强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天人之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源泉,所以被推崇为群经之首,我们做为〈易经〉学者不能滞留在占卜吉凶这个层次上。 赵予宝,男,汉族,1939年生,河南郑州人。高中文化,原为青山试验机厂助理经济师。 70年代初开始研习易学,以六爻、测字见长,尤攻易理。曾任教宁夏老年大学,主讲“易之用”。所撰论文《测字二十例祥解》连载于桃花源《易学报》,获桃花源全国易经研讨会论文奖。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宁夏易学研究会
( 宁ICP备19001082号 )
GMT+8, 2025-3-15 11:42 , Processed in 0.02220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