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易学研究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宁夏周易网 首页 实践应用 查看内容

浅论黄河与长城的和谐之美

2009-12-10 23:12| 发布者: lt862| 查看: 12799| 评论: 0|原作者: 赵明景|来自: 《易学研究集成》

中国的黄河与长城是统一的,而且是壮美的,因为它们的本质是和谐的,它们的历史是漫长而辉煌的,然而又是不寻常的。中国传统古语说的好:“治黄河者,治天下。”众所周知,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长城是我们的“脊梁”,是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

一、中华远古圣哲对黄河与长城的神奇定位

我们应该说,中华文化是农耕文明的结晶。相传:中华民族开创的黄河与长城融会于人文内涵的构筑是因地制宜,因险制塞,有形皆有法,融理法为一体。《易经》中说:“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坎之时用大矣哉”。在中国古代山与水的一阴一阳法则,是自然规律之根本,始终是科学与哲学的核心。其实,这个观点在中国古代就有对于黄河与长城形成的山与水,一阴一阳的文明发现,是在于开创以真实的黄河与长城大自然的有形对称观念,倡导中华民族统一和谐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让我们以一个历史研究者的眼光鸟瞰一下整个世界的人类文明史,人们就会发现,中华民族的黄河与长城的统一之美在和谐,确实颇为壮观,而这两条巨大的长“龙”又十分奇特。

中国黄河与长城的一山一水自然形象的有形对称,一阴一阳为体的有乾有坤,在于中华民族设计构思是以天地法则,构筑形成了整体人文精神的模式形象化等等。关于昆仑虚,……河水出焉最早、最古老的记载是见于《山海经》特别是以《海经》中的昆仑虚为蓝本的,所以要解决黄河与长城的问题,就要从《山海经》中的记载入手(《太平御览》卷三十八引《真人关尹内传》曰:“万亿万岁有一大水,昆仑飞浮,是时飞仙迎取天王及善民安之山上也”,这虽是后起的传说,但可间接说明当时人们上昆仑山的目的是为了躲避洪水,很多都是中国文化形成前的未解之谜。中华民族结合中国西部祁连山西高东低的地形,开创由祁连山南侧的雪山、冰川汇集到大通河的涓涓细流,从高原东下注入黄河;而中华民族构建长城在祁连山北侧,因属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在汉代例四郡设两关,南有阳门关,北有玉门关。因为中华民族设计构思都是以人文思想重在守德而得关名,河名。黄河的源头是一步步逐渐向西北推移,那是因为人们的活动范围和能力不断扩大,知道黄河流经的地方越来越远之故《地形训》的记载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 而开创黄河与长城整体自然形象神奇定位的人文内涵,更是匠心独运,形成了黄河与长城的现代意义形象一座山一条河文化内涵浓缩其中,言简意赅,人文荟翠的中国古代典范。它们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设计构思“天人合一” 之理, 山与水的一阴一阳整体大自然形象,它们又是十分奥妙而又神奇的。

中国文化应该继承的是所有好的东西,需要我们来对“中华民族黄河与长城的统一之美在和谐的人文内涵”不断深入,不断细化的研究挖掘。司马迁说过:“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者,未必尽同”。这里我们又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中国文化的摇篮黄河“母亲河”在中国西部祁连山依南与对称的万里长城在祁连山依北,包括在祁连山依南有大通河,通天河;依北有天梯山,天祝山。当然,她们都是和“天”即祁连山,有着密切地关联。她们都是自西向东的蜿蜒走向,表现出山与水对称的一阴一阳神奇定位?很显然,既有它们独立性的传统特色文化,蕴藏了黄河“母亲河”古老文明的苍茫之美,浓缩了万里长城在“丝绸之路” 上 的民族风情。

在中国远古为什么把中华文明的源头定在昆仑山?昆仑,古称“昆仑之虚”或“昆仑之丘”,被中华民族认为是黄河的源头。关于它的位置,古今的历史地理学家多有探讨,但大多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长期以来深入实地反复研究发现,王逸注:“《河图括地象》言:‘昆仑在西北,其高万一千里,上有琼玉之树也。”笔者认为,昆仑山是指祁连山。《河图》云:‘昆仑,天中柱也,气上通天’。昆仑被认为是“天”的一个重要名词作了详细的考证汉代以前关于古昆仑之虚的神话传说都是有事实作为依据的,并不是任意虚造的子虚乌有之说。《兰州志》的记载中:“匈奴谓‘天’为祁连”。中国先民对祁连山的崇拜,实为对“天”的崇拜。首先,天人关系是中国文化中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儒家认为研究“天”(天道),不能不牵涉到“人”(人道);同样研究“人”,也不能不牵涉“天”。 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前这个观点已被提出。《郭店楚简·语丛一》中说:“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中华民族对“天” 的崇拜,不仅有自然意义上的“天”,而且有神圣意义上的“天”。我们不能不考虑利用儒家这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来从上凸为天,下凹为地的天与地字面分析,这是说,“人”和“天”有着一种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别看这双重涵意的独特创造,代表着中华民族参天敬地恭恭敬敬的一片诚信。由于“知天”和“畏天”是统一的,正说明“天人合一”思想体现着“人”对“天”的一种内在的“诚信”。中国古代追求天人合一,辩方正位,道、器不离,体、用合一的伟大智慧和优秀品德,也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我们从中国传统五千年古老的文明历史线索和历史记载:“昆仑之山为地首。”(《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又曰:“昆仑者,地之中也。”又曰:“地中央曰昆仑。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其中有五山,帝王居之。”郑玄注:“神州,晨土,即所谓齐州,中国之地也。”还是从黄河与长城的方位布局上来看,《河图括地象》中说“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 《礼记》云:“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让我们来学习、了解和发掘中国黄河与长城的统一之美在和谐,有了这些认识,对于为什么“治黄河者,治天下。”《易经》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研究是很关键的。她们都是象征中华民族做人的道德规范,她们都是象征“立人之道”的行为准则。近年来,欣赏中国黄河与长城古老而又雄伟姿态的苍茫之美,我仍然不能忘怀,为什么在中国西部黄河与长城都是发源自祁连山?黄河“母亲河”在南属阴;万里长城在北属阳,呈现出中国传统习惯“天阴在南,阳在北”。 研究发现,这是最早中国先民发现自然规律和利用自然规律,并且她们是设计构思以“立人之道”与大自然相结合。同样她们是中华民族根据一南一北对称的“天阴在南,阳在北”,结合中国地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自然环境特征的神奇定位。

中华民族地域辽阔,虽然自然环境地形复杂,水流山脉众多,但其分布却很有规律。只不过因为“昆仑”被一再神化、虚化,这样考证出来的结果,自然不能与古记相合,也不能令人信服。关于中国西部黄河与长城的许多记载至今未能实定,需要详细地加以分析。古人云:“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确切地说中华民族是观察山脉水流的自然环境走向,寻找追踪山系来自何处,水源来自何方,于是有了黄河“母亲河”在南属阴;万里长城在北属阳的形象阴与阳的辩证关系,推理演化为动与静、柔与刚、美与善的辩证哲理。相传中国文化“统之有宗,会之有源”。 总归,中华民族从“混沌初开,乾坤始奠” 神奇定位的人文内涵之理,到大禹治水治理黄河,秦始皇统一中国修筑万里长城,她们都是凝聚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心血期望和创新力量!为此研究发现,这一切表明,有文献理论的诞生,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思维模式来从中会发现中华文明不仅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统一了文字等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也为中国文化统一的标奠定了基础。

但是,中国远古最早是以山脉为阳与水流为阴的对称统一整体现象称为“龙”。 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先生也说:“中国建筑之个性乃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面而已”。笔者经过对中国西部祁连山依南黄河的发源;到祁连山依北长城的起源,及其全国黄河与长城一南一北,随中国自然环境的山水之势,由西向东蜿蜒而下,直到中国渤海和东海的多年实地考察,对黄河与长城统一之美在和谐的神奇定位,起源等人文内涵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为证实中国黄河“母亲河”与万里长城这两条巨大的长“龙”。一是我们必须了解最早“立人之道”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也恰恰是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决定性依据;一是我们必须了解黄河与长城统一之美在和谐的神奇定位,起源等人文内涵是受中国自然环境山系走向和西高东低的地形制约,境内的主要河流,如黄河、长江、黑龙江等的流向,为什么都是由西北向东南婉转而下,它们最终还是一南一北相对称的自然结合流入中国渤海和东海。

问题在于这一发现是关系到中华民族“龙脉”千古之谜的一件大事。黄河“母亲河”与万里长城一南一北相对称的天才惊人创举,她们一是概括出了中国“风水宝地”的一个自然环境模式化。我们从黄河“母亲河”与万里长城一南一北的对称来比物推类,如北京紫禁城中的内、外金水河模仿自西北流入,为什么设计经过天安门、太和门前向东南流出?为什么设计形式却是与北面的人工景山一南一北相对称?再有北京地坛在城北礼地,天坛在城南祭天,于是北京的城墙向北形成个“凸”字形的固定模式。一是我们再拿这两种形式做比较看,按照中国古代“天阴在南,阳在北,地阴在北,阳在南”的传统规制观察,其人文内涵应该说是极为丰富。但我认为结合北京紫禁城的所有对外城门分析,为什么设计外方内圆来论证,它们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抱圆守方”的法则,更是符合“圆为万变,方为宗,以方生圆是修身”的观念。其实质它们更是以设计形式突出中国传统“以正治国”,以方生圆是修身的人文内涵,藏而不露,高深莫测。

二、黄河与长城的人文教化内涵

中国黄河与长城的和谐之美,历经千百年风雨,它们也是形成“人文教化” 的精神象征,扩大着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它也是以其“人文教化” 的文明精神和理智,创新了中华民族一整套善的思想、善的文化的和谐之美。综观世界,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它也是有着中华民族以“德”治天下,承前启后的正确思想和对“人的培养”这一优良传统的民族集体。为了力图更好的规范现代社会商业“诚信”的道德教育,讲“诚信与敬业” 普遍性的人文价值,对现代人来说“人文教化”之理,当是值得现代社会深思和关注的一个大问题

中国黄河与长城的“人文教化” 之理是人民的创举,并不是某种主观的东西,它永恒地在那里。与西方国家所谓英雄的治国,也有这样的不同。“人文教化” 之理它是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绵延不绝,哺育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包容精神和优秀品德。秦始皇统一中国,他“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他将黄河改名‘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均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他在泰山上刻石颂德也说“端平法度”,“除疑定法”,要人民“尽知法式”,“普施明法”。依照中国黄河与长城统一之美在和谐,有些是以超道德的价值来解释了国家和社会的治道,她们历经千百年风雨重在以“人文而教化天下之“理”。

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华民族以人文教化的形式来代替法制的创举,万里长城嘉峪关是最为典型。我们应该从中国长城西部的阳门关和玉门关形成的阳德阴刑,到长城嘉峪关自东向西喇叭口式的城关建筑实地考察。为什么长城嘉峪关东券门题字为“光化”,西券门题字为“柔远”来分析。正是中华民族的黄河与长城文化,时刻在讲“光化去,柔远来”, 讲文治与教化双向性的和谐观念。更具体一点讲,嘉峪关独具特色的嗽叭口式西头大,东头小的建筑,西城墙长166米,东城墙长154米,南北城墙各长160米。它鲜明的寓示着中国文化在向西方国家及民族地区传播“化、教、劝、率”的教化功能。甚至从长城嘉峪关三座城门“光化门、朝宗门、柔远门”,更加唤醒人们守德胜于守险的意识。可是现代长城嘉峪关的旅游宣传,多以“天下第一雄关”军事防御为主导的宣传,这样是把中国长城文化所代表的人文精神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我们必须对万里长城有个自觉的认识,必须给黄河“母亲河”文化一个恰当的定位。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里,“汉代屯田以兵,唐代屯田以民” 不仅让人们认识到,感受到中华民族是最善良的民族。中华民族创造性的黄河与长城“天人合一” 整体形象的对称观念,也能让人们浮想联翩,回味无穷。中国汉代列四郡、设两关,南有阳门关,北有玉门关,对中国来说是边缘的长城,从对整个亚洲内陆来分析,却是一个文治与教化中心的中心。为什么明代这长城九镇是:甘肃镇、宁夏镇、延绥镇、固原镇、山西镇、大同镇、宣府镇、蓟州镇、辽东镇。是在东方最早设置长城山海关?是在西方最早设置长城嘉峪关?中华民族创造性的“人文教化”整体形象安东与安西等地名的对称观念,都是在寓意教导人们要利用自然山与水对称的和谐观念,真正是表明中华民族重在以“人文而教化天下之“理”。所以说中国黄河与长城统一之美在和谐,是中华民族结合地理、历史和以整体中国设计构思的文治与教化为背景,经历千百年来,形成整体形象的和谐观念“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 这都是中华民族得以成立“化、教、劝、率”的事实根据。所以说中国黄河与长城统一之美在和谐,具有着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在结合中国传统整体设计构思文治与教化本身,突出一种典型的传统文化 的形象地位十分重要。

中华民族讲究:“德、才、时、位”,不管有没有德,有没有才,只要得时得位,其一言一行就有一个对民众教化、表率的作用。“人文教化”所象征的是每一个人失去了信仰,也就以为失去了做人的灵魂,所突出的是具有着人类社会教育意义与历史普遍性的人文价值。我们要从中国黄河与长城整体设计构思重在以“人文而教化天下之“理” 的某种意义上说,真正是表明中华民族文明的永存。它对今天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着宝贵的借鉴经验,都是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追溯中国黄河与长城的文明源头,我们现代人必须要科学地认识黄河与长城整体设计构思的“人文教化”观念,必须要真实地了解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必须要真实地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伟大贡献和历史地位。因为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假如我们把黄河与长城整体设计构思的历史割断,仅从某一时期开始,就很难获得对黄河与长城整体的透彻理解。所以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避重就轻,造成现代人功利思想抬头的错误认识,非徒无益,反受其害。我们要认清黄河与长城统一之美在和谐的文明历史,激发起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

三、黄河与长城所体现的和谐之美

我们弘扬中国黄河与长城和谐之美的实质性民族精神,是有着中华民族倡导和谐千百年来的古老文明。它们不仅能够凝聚中华民族的创新力量,还是有着共建人类“世界和平”的进步意义。中国黄河与长城和谐之美的希望所在,就好比使人际和谐,天人和谐落实在千百年来和谐之美的实质性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天和地的观念,在古人的心目中无比神圣。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凡建有一座城市,不论城市大小,必修建一座钟鼓楼为中心,它是以上下四方神明之象为中心的天地崇拜。如果来比物推类中国古代设计构思的钟鼓楼具有的理论依据,其实同样是模仿“昆仑者,地之中也。” 加上中国古代寓意深长的“振聋”“警聩”题字,这可不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晨钟暮鼓”所能代替的。长城山海关是中国古代最早设置地处东方的边关重镇,事实证明历史上的“穷兵黩武” 在东方战争不断。

再以宁夏银川市来作分析,银川自古为长城边关重镇,市中心的钟鼓楼券门洞内是有四只虎头型形成对角相争,为什么四虎被压在钟鼓楼的券门洞内?银川钟鼓楼的修建东券门题字“迎恩”面向东方,东券门两则各开有一南一北两扇对称的小门,北门曰:“乾辟”;南门曰:“坤阖”。其意境深远,这是大唐盛世开创“人文银川” 1300多年以建筑的方式寓意,一方面教化着人们要树立品德方正的人生追求;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要求“以正治国” 的魅力所在,来达到国家和社会整体的长治久安。再有,从大唐盛世开创“人文银川” 1300多年的历史线索,建筑严谨有序的布局紧凑,设计独特在于有形皆有法的造型对称别致。而且“人文银川”除结构精美绝伦外,丰富厚重的石雕、木雕、题字、碑匾等,则都是以建筑艺术的有形方式,组成了有形有法以“立人之道”的文化潜藏。

在中国有历史记载:夏、商、周三代有“道”之时不曾修长城,而修筑长城始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文化的代表孔子曾经说过“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这是反映出中华民族讲:天地始终,皆此环中之意的人文美德和时代气息。中国黄河与长城统一之美在和谐,是奥妙而又神奇,是一切价值的源泉,无可替代。 古代大雁是被寓为最高品德的完美象征,据说万里长城的“雁门关”,既是以大雁象征的最高品德而得关名。《雁门志》记载;“秦汉以为北边,代山高峻,鸟飞不过,中有一缺,鸿雁往来。代多鹰隼,雁过被害。惧其门不敢过,呼为巨门。雁欲过其山,必衔芦一枝,然后敢过。鹰隼见而惧之,雁得过山,即弃芦枝,因以名焉”。这可不是偶然,更不是什么巧合。为什么大雁嘴里衔一枝芦苇草可以过“雁门关”?在山西晋商来说“雁门关”,更象关门遗留的古人对联所言:“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它是一座“正人心,厚风俗”的礼仪道德和永久“和谐之美”的行为标志。《舆图志》云:“天下九塞、雁门为首”。足见“雁门关”这一特殊有形的人文内涵,是以追求民族和平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早就把万里长城视为天经地义的道德准则,为多民族的友好和贸易交流着想。山西晋商倡导“寒汀落雁禾齐秀,但愿天下无穷人”。特别是以孔子:“礼之用,和为贵”及“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胸怀为基础的文明创新。晋商文化倡导“禾齐秀”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在于提升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崇高境界。并且为多民族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相互尊重,共同优秀提供着取之不尽的文化思想源泉。晋商是500多年来传承和实践着“在德不在险,守德胜于守险” 的民族和谐精神。

一句话:“世道人心”。 中国黄河与长城所体现出和谐之美,我们决不能轻易地与经济和政治需要挂勾,而破坏中国黄河与长城固有的实质性的民族精神内涵。它们具有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理”与“法”人文内涵,又具有守“德”的品位精神。综上所述,长期以来把长城看作是极端的以军事防御为主导的宣传,这样是把中华民族的黄河与长城之间统一而和谐的内在美,与现代文明对立起来,是一种片面的和肤浅的见解。“和谐之美”不但充满了人文精神的厚重,恰恰“和谐之美”她又是中华民族具备了作为人类社会最为现代的优良品德和文明象征。


路过

鲜花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宁夏易学研究会 ( 宁ICP备19001082号 )

GMT+8, 2024-4-20 13:48 , Processed in 0.01816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