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易学研究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宁夏周易网 首页 易学研究 查看内容

“天人合一”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智慧

2017-5-26 17:5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3659| 评论: 0|原作者: 王少英

摘要: 提 要:本文主要通过“天人合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 天人合一”思想在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天人合一”是构建和谐社会、为人民谋福祉的永恒主题三个方面的探索研究,分析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宝 ...


“天人合一”的核心是自然与人的和谐问题,主要包括自然间的和谐、自然与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社会的和谐。其宗旨是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谐相处。“和谐”是“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其要求既是强调“以人为本”又是以自然与人和谐为条件的。否则,肆意利用自然、掠夺自然等必然会对带来自然不可恢复的破坏,破坏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失衡,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在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都会清楚的记得,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沉痛教训记忆犹新。“阴阳平衡”是自然发展顺利的必然表现,社会的“阴阳平衡”,说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阴阳平衡”在金字塔的位置越高,自然间和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度也越大,当然需要的能量也越大,需要的资源也越大;如果自然与人类存在极大的不和谐,必然破坏“阴阳平衡”,则需向下寻找新的和谐平衡点。
“天人合一”所强调人与自然、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之间的协调统一,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及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指导意义。“天人合一”观,本身就是和谐思想的充分体现。“和谐”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天人合一”观就是要告诉人们,要想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遵循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但是,事物发展有和谐就有不和谐,这是一个事物存在的两个方面。自然界有不和谐,生命也有不和谐,家庭有不和谐,社会也有不和谐,世界也有不和谐。这就是世界万事万物存在的“正”、“反”两个方面,也就是《易经》中的“阴”和“阳”。而“阴”和“阳”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然而,这个对立统一的客观规律总是和谐大于不和谐。因此,“和谐”观念可以用来处理国内外的各种矛盾。“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意思是由各种矛盾所构成,只有阴而无阳,或只有阳而无阴,都不能称为世界。阳既不能消灭阴,阴也不能消灭阳,互相依存就是和谐思想的高明之处。《易经》的精髓就是让人们在把握自然和谐总规律的原则上,将一定的不和谐调解到大和谐。这个大和谐就是六十四卦中的“泰卦”,“保和泰和”、“万国咸宁”,就是易经“泰”卦精神的社会化,是人与自然文明合一的一种的崇高的理想社会。
党的十七大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奋斗目标和任务,我以为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谐”本来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反映的是和谐文化,因此研究和弘扬“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进一步创新发展、实践“天人合一”的新文化理论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学易文化发展,是构建和发展中国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天人合一”思想在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天人合一”是华夏先民有史以来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伟大智慧和宝贵财富。几千年来,古人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印证万物之象。根据斗转星移、日月交汇、阴阳消长的自然现象,在考察万物的始末中,使人通晓盛衰兴亡、物极而返的真理,从而依据天的法则,“立竿见影、以正农时”。冬来夏往、夏去冬来,寒暑交替,形成春夏秋冬的时序。探索形成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顺应天时的生产季节以及二十四节气的自然规律。创立了人类生存、繁衍生息“天人合一”的伟大智慧。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体的各脏腑进行五行归类,如把五行归五气、风热湿燥寒;把五行归五脏,肝心脾肺肾等,形成了一个有天体到人体“天人合一”的五行模式,成为我国第一部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而应用于疾病的防治和养生巨著。它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经典著作。
    “天时、地利、人和”是先哲对“天人合一”智慧的高度精辟的概括。凡成事者,无不是得以“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因素的完美统一。《荀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张,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这其中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就是“天人合一”与和谐思想的最佳诠释。自古以来,华夏民族但凡小到个人事业有成,大到安邦立国、国泰民安,无不例外的被称之为是得“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和“天人合一”的盛世时期。《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这就是说不得“天时、地利、人和”是不能成事的,即便成事也有灾祸。回顾我党成立,历经沧桑,此后在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运筹帷幄,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推翻三座大山,从胜利走向胜利。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不断总结经验,采取一系列重大治国举措,都是对“天人合一”和谐思想理念的具体实践。比如制定发展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所有政策措施,不断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预报,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改善人居环境的建设等等。尤其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更是不断探究,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根据国情制定出台的多项按照自然客观规律办事的政策,如建立不断强化的环境保护事业,创建良好的宜居环境;制定“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恢复和保护生态的政策;“吊庄移民”脱贫致富的措施以及发展绿色食品,制定食品安全法规等等,这些都是顺应自然客观规律、行之有效、利国利民的政策,更是“天人合一”和谐思想的具体集中体现。
《易经》中的“阴阳互根”,就是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易经》“天人合一”和谐思想的精华所在。党的十五大以来,针对我国的国情,审时度势,对港澳实行求同存异、“一国两制”的方略,成功的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怀抱。可以预言,将来海峡两岸的统一,同样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之上。此外,党和国家相继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及“新常态”等治国安邦、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这些理念,实际上都是出自《周易》经典,出自老祖宗留下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天人合一”的观念,向人们阐明了要按照自然客观规律行事的思维方式。党和国家提出的这些新理念,正是我们党总结几十年发展历程经验的结晶,这些理念警示和告诫我们一定要始终按照自然客观规律办事,社会就发展,历史就前进,违背了自然客观规律,就要受到惩罚。这些新理念的提出,充实、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国家在国防、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经济腾飞、科技迅猛发展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是社会和谐、国家平安泰康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中国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与中华华夏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自然结合的产物,是中华周易“大和谐”文化的社会历史验证。
三、“天人合一”是构建和谐社会、为人民谋福祉的永恒主题
《易经》告诉我们,自然界的变化并不是由于某种超然或外在的东西所造成,她的变化是由于宇宙的原动力,也就是阴阳互动交感的结果。人类应在“人定胜天”之中顺天、敬天、事天的大原则下,充分发挥人类的积极作用。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大凡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就会出现不和谐。正是因为存在着不和谐的现象,所以人类就要不断地运用自身的智慧和物质力量去维护、去创造和谐的环境、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世界。《周易》中的“易,所以会天道、人道者也”的观点,充分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一致性,道出“天人合一”的自然科学层面,从而上升到哲学和伦理道德的高度。老子《道德经》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系统的阐述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应该遵从和、合的宇宙大道,在天则为道,在人则为德,合起来就是“道德”。所以说,只要做到和谐了,也就是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
《易经》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强调“天、地、人”三大体系的共同自然和谐;易卜实践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在把握天道、地道、人道规律的基础上,全面、系统、综合分析、归纳事物发展的理性因素,通过完成对某一事物的“知疑”、“卜疑”、“断疑”、“决疑”,达到“避咎趋吉”、和谐发展的正确目的,而不是违背客观规律的简单的主观、狭隘主义的感情用事与断事。
中华易学之所以数千年来生生不息,始终激励着华夏民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曲折走向胜利,那是因为易从产生的那一天生起,就是为了人们的自然生存发展而生存发展的,是指导人们在与大自然万事万物矛盾发展进程中,寻找最和谐的节点,达到最和谐的目的。因此,中华易学应当是中国华夏民族的人民性及其智慧系统德完美体现,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科学引导人们走向和谐生存的文化方式,同时也是被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路过

鲜花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宁夏易学研究会 ( 宁ICP备19001082号 )

GMT+8, 2024-4-24 04:38 , Processed in 0.01772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