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智慧 王少英 提 要:本文主要通过“天人合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 天人合一”思想在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天人合一”是构建和谐社会、为人民谋福祉的永恒主题三个方面的探索研究,分析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宝典——《易经》“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对构建中国特色和谐社会、创新发展中国特色和谐社会文化具有一定理论与现实意义。指出:作为国学思想精髓之首——中华《易经》“天人合一”重要思想,是中国华夏民族“凝魂聚气”、“万世不衰”的精神灵魂;是千百年来华夏先哲们一直锲而不舍、执着探究“人与自然和谐”神圣的课题;是指导我们治理社会、发展社会、富裕社会、文明社会、走向世界的重要理论与实践的思想文化基础。因此,继承、弘扬中华易学“天人合一”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创新研究、推动中华国学易学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结合发展,是当代易学发展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天人合一” 和谐社会 大智慧 中央文史研究馆举办主题为“中华智慧的当代启示”——“第三届国学论坛”,这是一个传承、弘扬国学文化、与时俱进,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述精神的最好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国学精髓之首——中华《易经》“天人合一”重要思想,是中华民族“凝魂聚气”、“万世不衰”的精神灵魂;是千百年来华夏先哲们一直锲而不舍、执着探究“人与自然和谐”的神圣课题;是指导我们治理社会、发展社会、富裕社会、文明社会、走向世界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基础。然而何谓“国学”,许多人并不十分清晰,一般概念都认为是“诸子百家”、儒、释、道等文化,当然这些也都没错,但实际上国学的真谛,乃“天人之学”也!她的思想精髓是“究天人之际”,是“通古今之变”的“天人合一”的伟大学问。因此,本文拟就此方面的问题做一些不成熟的探讨。 一、“天人合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 《易经》是国学文化的精髓,是古代先民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探索。《易经》对于自然、宇宙的阐述,应属于最原始的哲学范畴。按照当今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易经》的科学规律与应用价值,应当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天人合一”是《易经》的最高理想,是中国哲学重要的思想之一,也是此后“诸子百家”、儒、释、道等各家都认同和主张的核心精神。自古以来,《易经》的核心学说就是“和谐”,“和谐”的理论基础,就是历代易学先哲圣贤总结提炼出的“天人合一”的重要经典思想。“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协调统一发展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周易·系辞》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就明确指出,古人把人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关系,提升到天、地、人互相影响、和睦共生的高度。《易经》的产生就是源于自然、感受自然,并与自然相结合的必然结果。《易经》“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是中国古代游牧社会向农业社会转型期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其主要观点认为:宇宙整体是和谐有序的;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天地为自然,人为自然而生,又反过来体悟和确证自然。在人与人关系上,强调“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保合太合”与“同人”之道。 “天人合一”的核心是自然与人的和谐问题,主要包括自然间的和谐、自然与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社会的和谐。其宗旨是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谐相处。“和谐”是“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其要求既是强调“以人为本”又是以自然与人和谐为条件的。否则,肆意利用自然、掠夺自然等必然会对带来自然不可恢复的破坏,破坏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失衡,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在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都会清楚的记得,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沉痛教训记忆犹新。“阴阳平衡”是自然发展顺利的必然表现,社会的“阴阳平衡”,说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阴阳平衡”在金字塔的位置越高,自然间和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度也越大,当然需要的能量也越大,需要的资源也越大;如果自然与人类存在极大的不和谐,必然破坏“阴阳平衡”,则需向下寻找新的和谐平衡点。 “天人合一”所强调人与自然、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之间的协调统一,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及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指导意义。“天人合一”观,本身就是和谐思想的充分体现。“和谐”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天人合一”观就是要告诉人们,要想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遵循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但是,事物发展有和谐就有不和谐,这是一个事物存在的两个方面。自然界有不和谐,生命也有不和谐,家庭有不和谐,社会也有不和谐,世界也有不和谐。这就是世界万事万物存在的“正”、“反”两个方面,也就是《易经》中的“阴”和“阳”。而“阴”和“阳”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然而,这个对立统一的客观规律总是和谐大于不和谐。因此,“和谐”观念可以用来处理国内外的各种矛盾。“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意思是由各种矛盾所构成,只有阴而无阳,或只有阳而无阴,都不能称为世界。阳既不能消灭阴,阴也不能消灭阳,互相依存就是和谐思想的高明之处。《易经》的精髓就是让人们在把握自然和谐总规律的原则上,将一定的不和谐调解到大和谐。这个大和谐就是六十四卦中的“泰卦”,“保和泰和”、“万国咸宁”,就是易经“泰”卦精神的社会化,是人与自然文明合一的一种的崇高的理想社会。 党的十七大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奋斗目标和任务,我以为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谐”本来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反映的是和谐文化,因此研究和弘扬“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进一步创新发展、实践“天人合一”的新文化理论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学易文化发展,是构建和发展中国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天人合一”思想在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天人合一”是华夏先民有史以来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伟大智慧和宝贵财富。几千年来,古人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印证万物之象。根据斗转星移、日月交汇、阴阳消长的自然现象,在考察万物的始末中,使人通晓盛衰兴亡、物极而返的真理,从而依据天的法则,“立竿见影、以正农时”。冬来夏往、夏去冬来,寒暑交替,形成春夏秋冬的时序。探索形成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顺应天时的生产季节以及二十四节气的自然规律。创立了人类生存、繁衍生息“天人合一”的伟大智慧。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体的各脏腑进行五行归类,如把五行归五气、风热湿燥寒;把五行归五脏,肝心脾肺肾等,形成了一个有天体到人体“天人合一”的五行模式,成为我国第一部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而应用于疾病的防治和养生巨著。它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经典著作。 “天时、地利、人和”是先哲对“天人合一”智慧的高度精辟的概括。凡成事者,无不是得以“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因素的完美统一。《荀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张,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这其中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就是“天人合一”与和谐思想的最佳诠释。自古以来,华夏民族但凡小到个人事业有成,大到安邦立国、国泰民安,无不例外的被称之为是得“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和“天人合一”的盛世时期。《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这就是说不得“天时、地利、人和”是不能成事的,即便成事也有灾祸。回顾我党成立,历经沧桑,此后在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运筹帷幄,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推翻三座大山,从胜利走向胜利。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不断总结经验,采取一系列重大治国举措,都是对“天人合一”和谐思想理念的具体实践。比如制定发展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所有政策措施,不断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预报,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改善人居环境的建设等等。尤其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更是不断探究,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根据国情制定出台的多项按照自然客观规律办事的政策,如建立不断强化的环境保护事业,创建良好的宜居环境;制定“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恢复和保护生态的政策;“吊庄移民”脱贫致富的措施以及发展绿色食品,制定食品安全法规等等,这些都是顺应自然客观规律、行之有效、利国利民的政策,更是“天人合一”和谐思想的具体集中体现。 《易经》中的“阴阳互根”,就是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易经》“天人合一”和谐思想的精华所在。党的十五大以来,针对我国的国情,审时度势,对港澳实行求同存异、“一国两制”的方略,成功的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怀抱。可以预言,将来海峡两岸的统一,同样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之上。此外,党和国家相继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及“新常态”等治国安邦、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这些理念,实际上都是出自《周易》经典,出自老祖宗留下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天人合一”的观念,向人们阐明了要按照自然客观规律行事的思维方式。党和国家提出的这些新理念,正是我们党总结几十年发展历程经验的结晶,这些理念警示和告诫我们一定要始终按照自然客观规律办事,社会就发展,历史就前进,违背了自然客观规律,就要受到惩罚。这些新理念的提出,充实、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国家在国防、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经济腾飞、科技迅猛发展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是社会和谐、国家平安泰康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中国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与中华华夏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自然结合的产物,是中华周易“大和谐”文化的社会历史验证。 三、“天人合一”是构建和谐社会、为人民谋福祉的永恒主题 《易经》告诉我们,自然界的变化并不是由于某种超然或外在的东西所造成,她的变化是由于宇宙的原动力,也就是阴阳互动交感的结果。人类应在“人定胜天”之中顺天、敬天、事天的大原则下,充分发挥人类的积极作用。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大凡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就会出现不和谐。正是因为存在着不和谐的现象,所以人类就要不断地运用自身的智慧和物质力量去维护、去创造和谐的环境、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世界。《周易》中的“易,所以会天道、人道者也”的观点,充分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一致性,道出“天人合一”的自然科学层面,从而上升到哲学和伦理道德的高度。老子《道德经》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系统的阐述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应该遵从和、合的宇宙大道,在天则为道,在人则为德,合起来就是“道德”。所以说,只要做到和谐了,也就是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 《易经》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强调“天、地、人”三大体系的共同自然和谐;易卜实践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在把握天道、地道、人道规律的基础上,全面、系统、综合分析、归纳事物发展的理性因素,通过完成对某一事物的“知疑”、“卜疑”、“断疑”、“决疑”,达到“避咎趋吉”、和谐发展的正确目的,而不是违背客观规律的简单的主观、狭隘主义的感情用事与断事。 中华易学之所以数千年来生生不息,始终激励着华夏民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曲折走向胜利,那是因为易从产生的那一天生起,就是为了人们的自然生存发展而生存发展的,是指导人们在与大自然万事万物矛盾发展进程中,寻找最和谐的节点,达到最和谐的目的。因此,中华易学应当是中国华夏民族的人民性及其智慧系统德完美体现,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科学引导人们走向和谐生存的文化方式,同时也是被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中华易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广泛的人民性,是中国文化的“道”与“德”的高度统一,是华夏民族思想明灯的历史传递、是华夏民族复兴的文化之魂。中华易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在探索、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降低生存风险,达到“趋吉避凶”、“减祸增福”、“自然幸福”的生活目标。这与我们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是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华夏民族为世界人类创造了伟大的《易经》,《易经》为华夏民族煌煌不息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几千年过去了,当人们蓦然回首时,《易经》所凝练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但缔造了华夏文明的伟大,更是与现代哲学、科学技术惊人的暗合与启示而显示出了其超越时代、跨越国界的哲学价值,它给予现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启示与震撼,已为世界所瞩目。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中华民族孕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国学易学文化,这种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易经》“天人合一”和谐思想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根”,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助推力,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易经》“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她不仅需要我们代代传承,更需要我们创新发展、发扬光大。为此,我倡议:我国的易学同仁,不但要齐心致力于国学易学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同时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易学“天人合一”文化的历史使命。把继承、弘扬中华易学“天人合一”重要思想,与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六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推动中华国学易学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结合发展的创新体系,推动中华易学文化走向世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实现中华文明强盛的伟大之梦。 (2016年12月15日) 作者简介 王少英,回族,籍贯安徽合肥市。中共党员、退休干部,宁夏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易学专家。曾任宁夏易学研究会会长(任职20年)。现任宁夏易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国际易联易经文化与信息科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国际易联易学应用研究会顾问、河南省易经研究会名誉会长、吉林省易经学会学术顾问,并担任中国国学研究院顾问、《国际易经》总顾问;《易学参考》总编,新华网“华人频道”《华人易学堂》学术顾问等职。 主要从事中华易学文化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服务,致力易学文脉传承,弘扬易学文化。先后主编出版《易学研究集成》一、二、四、五集及《六盘论易》、《六盘论易文集》等多部易学著作,撰写出版《少英说易》一书;并为全国近二十部易学著作的出版撰写序言,推介易学新作走向社会大众。在国内、国际易学会议上,倡导易学研究要坚持正确方向、健康发展,传播易学正能量。其在发展易学文化方面的观点,被中国新闻社、新华网等国家级媒体多次采用和报道,为助推易学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宁夏易学研究会 ( 宁ICP备19001082号 )
GMT+8, 2024-12-6 09:23 , Processed in 0.0185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